网站首页| 食品新闻| 美食推荐| 热点新闻| 深度观点| 食品辟谣| 农业消息| 金融财经| 健康养身| 企业品牌| 地方食品| 保健食品| 综合新闻 | 国际新闻
> 金融财经 > 正文

优化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 通化市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纪实

2022-08-26 08:58:32        来源:通化日报

初秋时节,二道江区鸭园镇向阳村的一片山坡上,沉甸甸的大果榛子挂满枝头。"榛子口感香甜,深受大家喜爱,销量喜人。"村民蔡立春满脸喜悦。几年前,他在林业部门扶持下,率先在承包的荒山上栽下了320亩大榛子树,又利用树下空间栽培中药淫羊藿。去年纯收入32万元,今年随着榛子树进入盛果期,收入还会增加。一棵棵榛树,结出的不仅是成熟的榛果,更是致富的希望。

优化生态环境,普惠民生福祉

我市是全省重点林区和国家一级森林火险区,多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认真践行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发展理念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全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,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。

通化现有林地面积97.90万公顷,有林地面积87.86万公顷,活立木总蓄积9006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为67.30%;湿地总面积为11.62万公顷,占全市总面积的7.4%。森林资源呈现"总量增加、质量提升"的可持续发展良好态势。我市先后荣获"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""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""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""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""吉林省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单位"等殊荣。

加强生态建设,滋长绿色福利幸福感

推进国土绿化美化,既是改善环境、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,也是发展生态经济、增强承载能力、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
多年来,我市大力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生态建设,通过实施"国家森林城市"、林地清收还林、"三年绿美行动"等林业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打造通化生态品牌。从2016年到2020年,我市结合林地资源实际,大力实施宜林造林、更新造林、城区绿色空间、绿色宜居乡村、退耕还林等建设工程,完成造林30万亩。"十三五"以来,建设完成标准化绿美村屯335个。全市创建义务植树基地224个,实施面积435亩,累计栽植各类乔灌木1299万株,尽责率达到90%。在现有林地面积、活立木蓄积、森林覆盖率全面增长的同时,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,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。目前,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、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、国家森林公园5个、国家湿地公园2个,实现全域县(市)均为省级森林城市。全市形成了青山环绕、林城相彰、林水相依、林路相衬、林居相嵌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,市民在绿水青山中享受更多绿色幸福感。

强化生态保护,筑牢绿色发展屏障

既要增绿,还要护绿。我市始终坚持"保护优先、绿色发展"原则,高位推动森林防火、狠抓森林病虫害防控、严格森林资源监管执法,为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构建起一道坚实生态屏障。

"十三五"期间,我市投入森林防火资金 3869.904万元,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,夯实森林防火工作基础,实行网格化管理,建立健全各级森林防火责任体系,逐步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防火信息化建设,大力推广以水灭火、无人机巡查监控等新技术,全面提升森林防灭能力,森林防火工作走上专业化、规范化、现代化、智能化科学发展道路。截至2022年春季森林防火期结束,全市森林防火实现连续6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优异成绩。在狠抓森林防火的同时,加大林业资源管护力度,持续开展保护森林资源专项执法行动,各种涉林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明显,野生动植物得到最严格的保护,全市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受到国家表彰。此外,还对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保护。

"目前,我市有鸟类300余种。其中,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金雕、中华秋沙鸭等;国家II 级保护鸟类有鸳鸯、黄嘴白鹭、雀鹰等。甚至在浑江流域栖息的就有罕见的中华秋沙鸭,都在这里落户、栖息繁衍,由候鸟、旅鸟变成了留鸟,一副生态和谐、景色优美的画卷已徐徐展开。"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总站站长朴才军说。

创新机制,进一步提高林业治理效能。2021年底,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,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体系。目前,共设立市级林长12人、县级林长123人、乡级林长453人、村级林长664人,全市共划分939个网格,设置网格长803人、巡护员657人、配置"一林一警"337人,构建起责任明确、协调有序、监管严格、保障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,实现林长组织体系全覆盖。出台了《通化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》和《林长巡林制度》《林长制会议制度》《林长制信息公示制度》等7项配套制度,大力推行责任清单化、业务图表化、常识手册化、工作机制化、示范模板化等"五化"工作方法。推出"林长+警长""林长+检察长"等工作模式,形成林长牵头负责、部门协同配合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。

抓活产业发展,播种富民绿色希望

既要保护绿水青山,又要筑起金山银山。通化依托资源优势,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调优结构、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,以"资源增量、环境优美、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"为目标,扎实推进以生态产业建设为支撑的林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,使林业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、农村经济发展、农民收入增加、财政收入增长中发挥出重要作用,实现增绿、增收共赢。

通过加快产业基地建设、积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、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、全面实施科技兴林,同时,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独特优势,大力拓展森林多重功能,树立森林康养发展理念,主动融入大健康服务产业领域的重要机遇和有效载体,衍生出森林体验、森林休闲、森林度假、森林教育、森林康养步道等在内的一大批森林康养产品,打造了一批林业发展新业态。5年来,全市共争取34个省级林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,蓝莓生产加工基地、玫瑰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项目、通化县红松果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相继落地。全市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、林产品加工、森林康养旅游四大类型和林参、林药、林蜂、林菌、林菜、林禽六大发展模式。康元生物、禾韵蓝莓等一批有特色、有市场、带动能力强的林业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强势。目前,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、省级龙头企业15户,全市有林特山珍品牌生产企业32户、品牌产品75个,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,吉林省著名商标39件。2021年,全市林业产业实现产值154.6亿元,其中林特山珍种养殖产值84.6亿元。我市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和中科院确定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核算试点区域,是全国唯一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的地级城市。我市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"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"……

绿色能量不断积蓄,通化发展仍在加力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市将紧紧围绕打造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任务,以全国林业改革试点市建设为抓手,加强东北国家储备林、长白山特色果品经济林、长白山林下中药材、长白山特种养殖、长白山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、长白山林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等示范基地建设,将森林经济培育成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,努力打造"美丽中国"通化样板。

关键词: 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 营商环境 林下经济

上一篇:韶关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服务基层联系群众“三个下沉”
下一篇:最后一页